設網上平台推廣生態活動 引領公眾探索本地生物多樣性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1/02/18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港人暫時無法外遊,反而多了行山,發掘本地的自然美景和欣賞自家的花花草草。漁農自然護理署(下稱漁護署)由即日起至10月期間,亦會透過「心繫自然」生態活動平台網頁,以及B仔自然教室Facebook專頁,推出一系列主題節目及活動,引領公眾認識並探索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。

疫情令港人的健康意識大為提高,愈來愈多人在假日前往郊外遠足,一面觀賞自然美景,一面運動兼呼吸清新空氣。為鼓勵公眾多接觸及認識本地生物多樣性,漁護署特別設立了「心繫自然」生態活動平台,聯同合作機構共同推廣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動,包括疫情期間的網上活動,以及稍後舉辦的生態導賞團和工作坊等,帶動更多人欣賞並了解本港自然生態環境,以至當中種類繁多的動植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漁護署會在活動期間陸續推出涵蓋三大主題的重點節目,包括2月至4月的《賞花賞葉》、5月至7月的《夜尋牠》,以及8月至10月的《漁農生態文化》。

香港共有2千多種原生植物,極具觀賞價值。

豐富原生植物  與動物關係密切

顧名思義,《賞花賞葉》的主角是本地孕育的原生植物,既具備觀賞價值,也與動物互惠共生,在生態上擔當重要角色,對自然環境及人類均帶來增益。很多人未必知道原來香港這個石屎森林擁有二千多種原生植物,它們很值得大家用心欣賞。

郊外潛藏不少夜行動物,每逢晚上皆熱鬧非常。

動物晝伏夜出  漁農業源遠流長

而《夜尋牠》則帶領公眾探索郊野在夜間呈現的另一面,看似寂靜的四周,其實潛藏各類夜行動物及昆蟲,如螢火蟲、貓頭鷹、果子貍、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等,牠們皆習慣在夜間活動及覓食,也讓夜間的大自然同樣充滿活力。

由小漁村演變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,具有深厚的漁農文化,值得深入探究。

至於《漁農生態文化》將透過分享漁農業蘊藏的傳統智慧及深遠文化,讓港人體會到魚塘、農田及濕地,有助建構多樣化的生態環境,除了為人類帶來糧食外,更有助吸引眾多生物前來覓食及棲息,故有需要繼續將這份文化傳承下去。

B仔將於2月22日與一眾嘉賓齊聚Facebook專頁開Live介紹活動兼大派禮物。

設Facebook直播  大玩遊戲派禮物

漁護署將於2月22日晚上8時在B仔自然教室Facebook專頁開Live直播,向公眾介紹有關活動,屆時B仔及一眾嘉賓,包括郭爾君、岑樂怡、葉曉文、羅榮輝及黃遂心,更會與網民玩遊戲,派送禮物。

想了解更多活動詳情,可瀏覽「心繫自然」生態活動平台網頁,以及關注B仔自然教室Facebook專頁。

*因應疫情的發展,活動安排或有所調整。

「心繫自然」生態活動平台:hkbf.afcd.gov.hk

B仔自然教室Facebook專頁:facebook.com/hkbf.hk

(資料由客戶提供)